捡球也是一种锻炼
2025-10-13
本文转自:东南早报
(视觉中国)
■黄永治
乒乓球教练个头不高,身形精干,显然是长期锻炼的结果。五十来岁的人了,身材依然保持得很好。平日里他显得严肃,不苟言笑,可一旦握起球拍,便立刻灵活矫健,生龙活虎起来。辅导学生时,他一丝不苟,极富耐心。总是一个球接一个球,不疾不徐地发着,偶尔停下,细致地纠正动作,亲自示范,那份专注显得格外亲切。他的学生年龄跨度很大,从幼儿园孩童、中小学生到成年人,各个年龄段都有。
有次去球馆,正遇上教练指导一群小学生。孩子们分成几组,有轮番上阵练球的,也有在一旁观摩学习的,秩序井然。我注意到,总有人及时把散落的球捡回桶里,方便教练更换。学生有轮换,教练却始终不曾停歇。
我悄悄向身边的朋友询问教练的教学情况。朋友介绍道,这位教练除了注重球技训练,对刚入门的小学生,尤其强调规则意识的培养。他认为这些孩子打球往往是阶段性的兴趣,未来更多靠天分、爱好和自我摸索。入门阶段,既要教会规范动作,更要让他们懂得规则——打球不只为输赢,也在于互相配合与支持。比如捡球,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。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教练深知此理。我不禁为教练的这份见地点赞,难怪这些小学生打球时如此有条不紊。
去球馆次数多了,与教练渐渐熟络。有时,他也会主动给我打打指导球。我球技生疏,说实在的,和教练过招,常常是“十一个球输十二个”,连发球都难控制,内心颇感忐忑。球常被我打飞出界,累得教练一次次弯腰去捡,实在不好意思。有次,我忍不住对他说:“跟您打球,总让您捡球,真过意不去。” 教练却笑盈盈地回应:“打球嘛,就是为了锻炼身体,出出汗。捡球,也是一种锻炼啊!”
“捡球也是一种锻炼”——这句话,瞬间温暖了我的心。是啊,“术业有专攻”,每个赛道都有人才。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,很少有人是全才。认识到这点,我们便能放低身段,以平和之心看待初学者。他们的心态往往脆弱,更需要鼓励与扶持。
这“捡球也是一种锻炼”的态度,是对运动的真挚热爱。全民健身中,对运动的理性认知至关重要——锻炼是手段,而非目的本身。找到一项真正喜爱且适合自己的运动,才能全身心投入。“小球大世界”, 方寸球台间,有热爱之心,即使琐碎如捡球,也不会厌烦,让运动充满盎然趣味,不至背离强身健体的初衷。
这“捡球也是一种锻炼”的认识,亦是对规则的认同。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 社会运转于规则之上,漠视规则必受其惩,交通规则便是明证。规则面前,人人平等,身份并非恣意妄为的通行证。球场上的自觉捡球,正是对共同遵守的秩序无声的维护。
这“捡球也是一种锻炼”的姿态,更是一种默契与配合。抱持此心的人,工作生活中常能换位思考,不张扬自我,不冷落他人。与之合作,如同“划龙舟”,众人齐心,劲往一处使,才能又稳又快;置身这样的集体,更能感受到温暖与向上的活力。
这“捡球也是一种锻炼”的认知,更蕴含一种智慧。为师者、先行者,当懂得放低身段,“降格以求”。面对初学者,需调整标准,耐心引导。学生是未来,蕴藏无限可能。最重要的是发现与鼓励,而非扼杀初学者向上的心。推而广之,各行各业皆如此——我们需随时转换角色:有时是积极进攻的发球者,有时则甘当配角,做那默默捡球的人。这份“降格以求”的智慧与自觉,让成长的阶梯更加稳固,让协作的舞台更加宽广。